我第一次做菜是在五、六年级时候,被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到饭点儿时饿得不行,翻出家里两个番茄一个鸡蛋,迷糊着做了盘番茄炒蛋。吃完了,大人们才到家,看着略显凌乱的厨房一脸惊奇。初中,偶尔有空时,我也会下厨,然而常是反复做同一道 —— 最后我能把 “紫菜番茄蛋花汤” 的制作过程艺术化演绎,不用想也知道站在灶台前稍带陶醉状的我是什么样子。

高中时,我终于有较多自由时间,除必要刷题外,我试着做更多有意思的菜,充分利用吃不胖优势,用心体会成品的味道并加以改进。通常,拍照时完成制作后的第一步,为了有更好的构图等,我又自学了些摄影知识,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令人有食欲多了。在经历了为数不多的 “厨房活动” 后,我能体验到其中的不易,以及一定的艺术性。

例如,番茄炒蛋到底要不要放糖?某种调料一次放多少?火力多大?时间多长?之类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好似画家们手中拿着画笔,“唰唰” 两下,画出的东西不尽相同。评判一道菜的标准,绝不仅是 “色香味”,而是从开始的原材料,到中间的制作过程,到最终的成品质量。制作者是否用 “心”,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做菜不能只搞表面功夫,摆盘漂亮,华而不实,并无卵用。这一点,我赞同汪曾祺先生的观点,有机会,想做一做他发明的 “塞肉回锅油条”。做菜一事,一定程度上还是挽回了我的生活,还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我没尝过,所以要活得久一些。今后要忙的事还有很多,但我仍会坚持尝试新菜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