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
本作品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译者序

  • 叔本华的哲学,一如世间任何事物,经过流行的巅峰以后,就重新归于相对的沉寂。
  • 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 “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 “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引言

  • 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

  • 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 这是因为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深长的事情,对于一个肤浅、头脑庸俗的人来说,却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乏味一幕而已。
  • 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
  • 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
  • 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尽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一点缺乏充足的认识;但是,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却首先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
  • 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
  • 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人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
  • 所以我们必须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尤其在我们年少气盛的时候,这可是我们生活中的暗礁。
  • 所以,很多的有钱人感觉并不快乐,因为这些不快乐的有钱人缺乏真正的精神思想的熏陶,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 —— 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从事精神思想的活动。
  • 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章 人的自身

  • 如果一个人的自身个性相当低劣,那么所有的乐趣都会变味,就像把价值不菲的美酒倒进被胆汁弄得苦涩难受的嘴里一样。
  • 这就是爱比克泰德所说的 “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
  • 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声名,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
  • 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 因此,导致自杀的原因大小不一,但构成两个极端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忧郁不满的心理得到了病态的加剧;天性是健康、愉快的,只是客观的原因所致。
  • 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 —— 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 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这些人所沉迷的消遣是多么的贫乏和单调,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 —— 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 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 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拥有就会暴露无遗。
  • “愚蠢的人饱受无聊之苦”
  •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 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
  • 因为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并试图赢取对方的金钱。可怜的人啊!
  • 不过,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 亚里士多德的教导 —— 即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 意欲是唯一无法枯竭的力量,它受到激情的刺激就会抬头。
  • 第一类是为机体新陈代谢能力所带来的乐趣
  • 第二类是发挥肌肉力量所带来的乐趣
  • 第三类为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
  • 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只有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才会被视为生活的目标。
  • 例如,虽然我的哲学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惠,但它却使我避免了许多的损失。
  • 其实,一个人自身的生命力才是身体力量和健康的源泉。
  • 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无上的赐予。
  • 那么,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 —— 那就是,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的说法也与此相同:“谁要是生来就具备、生来就注定要发挥某种才能,那他就会在发挥这种才能中找到最美好的人生。”
  • 因为人的天然命运就是他必须花费时间去获得他本人以及他的家人赖以生存的东西。
  • 大众引以为乐的、花样繁多的事情,在他眼里既乏味又浅薄。
  • 他们生活的目的也就是为自己获得所有能为他们带来身体上安逸和舒适的东西。
  • 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之中,而为了对抗无聊,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的:舞会、社交、看戏、玩牌、赌博、饮酒、旅行、马匹、女人,等等。
  •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这一事实:他们是一个没有精神需求的人。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

  • 第二类需要同样是天然的,但却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满足性欲的需要
  •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 对于像人类这样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财富比起任何其他别的东西都得到人们更多的和更真诚的尊重,甚至崇拜,这是毫不奇怪的。甚至权力本身也只是获取财富的工具。不足为奇的还有:为了达到获取财富这一目的,一切尽可以抛开,一切都可以推翻。
  • 因此,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掌握一门手艺,就是拿到了一个金饭碗。”
  • 乞丐一旦跨上了坐骑,就非得把马跑死为止。——《亨利五世》
  • 我在这里提醒人们谨慎保存挣来的或者继承下来的财产。
  • 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 只要我们听一听一帮蠢人是如何带着轻蔑的口吻议论最卓越、伟大的人物,我们就更加不会对他人的看法耿耿于怀了。
  • 因为归根到底,我们存在的基础,因此亦即我们幸福的基础,是我们的动物本性。因此,健康对于我们的舒适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维持生存的手段,亦即不带操劳的收入。
  • 但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 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得太过重要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 古罗马护民官维吉尼斯剑插女儿的心脏
  • 这样,他们把自然的秩序本末倒置,别人的看法好像就是他们的存在的现实似的,而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则反倒成了自己存在的理念部分;
  • 我们无论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
  •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
  • 我们要把这种冲动限制在一个理智的、可以说得过去的程度 —— 这或许只是现在的程度的五十分之一而已。
  • 隐居生活之所以对于我们的心绪宁静有一种特别良好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 因此,骄傲是发自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而虚荣则是从外在、因而是间接地努力试图获得这一自我敬重。
  • 否则,“蠢猪反过来教导智慧女神”(西塞罗语)就会活生生地上演。
  •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的自豪感。
  • 每一个民族都取笑别的民族,他们的嘲笑都是对的。
  • 单就年龄和经验而言,这两者都不足以成为要求年轻人向老者表示敬意的充足理由,因为动物也可以达至一定的岁数,甚至一些动物的寿命远远超过人类的寿命;
  • 高龄所带来的衰弱要求人们给予老人更多的是照顾和体贴,而不是敬意。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花白的头发有一种天生的、因此确实是本能的敬意。
  • 因此,女性名誉就是人们这样的认可:作为未出嫁的女孩子,她还从没有把自己献给过哪一个男人;而作为妻子,她只把自己献给她的丈夫。
  • 因为男性通过得之于自然的、优越的身体和思想力量,占有了人世间所有的好处。女性必须征服他们和俘虏他们;只有通过占有他们,女性才可以占有那些人世间的好处。
  • “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
  • 因此,在荣誉这一问题上,粗野无能可以取代、并且优于一切个性品质,道理站在至为粗野无礼的行为一边。干吗还需要多种多样其他别的?
  • “一个智者受到了袭击,他应该怎样做?卡图挨了一记耳光以后,并没有发愁,没有去报复,没有表示原谅。他只是宣称并没有发生过挨打的事情。”
  • 奉行骑士荣誉的人就好像用手捏着温度计的水银球,希望随着水银的上升,他的房间也就会暖和起来。
  • 这的确是在这人世间以最严肃、最认真的态度上演的一出闹剧,它是对愚昧的尊崇和膜拜。
  • 但是,骑士荣誉的原则却要求我们承受我们其实并不应该承受的指责,并且针对这个并没有对自己造成任何伤害的侮辱采取血腥的报复。
  • 既然在丘比特的箭袋里也有带毒的箭,那么,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掺进了某种陌生的、敌视的甚至魔鬼般的成分。
  • 名誉是可朽的,名声就是名誉不朽的兄弟。
  • 愚人必须获得智慧 —— 但这是他们永远无法做到的,他们也不会懂得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的只是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脑袋,他们赞扬微不足道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懂得什么才是好的。
  • 每个人都根据其自身本性而生存,因此,他首先是以自身的样子为了自己而活。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自身本性,不管其存在方式为何,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这个人的自身本性欠缺价值,那他这个人也就欠缺价值。
  • 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会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们永久保存的思想。
  • 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名声和青春加在一起简直太奢侈了。

第一部分 泛论

  • 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
  • 确实,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它和克服它。
  • 愚人在生活中追寻快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受骗了;而智者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祸害。
  • 相比之下,痛苦和磨难则既具体又真实。我们直接就可以感受到它们,用不着幻象和期待。
  •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 教堂的钟声、神父的服饰、虔诚的表情、滑稽的举动 —— 这些都是门面工夫,都是虔诚的假面。
  • 因此,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 最后,就算我们所有的目标都一一实现,我们却忽略考虑了时间在我们身上所带来的变化。
  • 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
  • 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 它远远应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计划。
  • 最后他们与诗人彼特拉克一道说出这样的话:“除了学问,我感觉不到任何别的快乐。”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 许多人太过沉迷于现在,这些是无忧无虑、漫不经心的人;也有的人则更多地活在将来,他们则是谨小慎微、忧心忡忡的杞人。
  • 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
  • 灾祸要么充其量极有可能发生,要么就是肯定会发生,但是,灾祸到来的时间却是全然不确定的。
  • 如果人要享受现时,乃至整个一生,精神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此刻时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从此以后,它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射出不朽之光芒。
  •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反省和认识,但生活经历却又很少,那就好比只有两行正文,但注解却有四十行之多。如果一个人阅历很广,但却对此甚少反省,获得的认识又不多,这样,就好比一种比邦迪那版丛书 —— 里面没有注解,正文的许多意思都不甚了了。
  • 如果一个人耽于世俗事务或者纵情于感官享受,对过去了的事情不加回想,而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那么,他对生活就欠缺清晰、周密的思考,情感就会杂乱无章,思想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不清。这些都可以从这个人说出的短小、破碎、突兀的词句看得出来。外在的骚动越厉害、外在给予的印象越多,人的精神内在活动越小,那出现的这种情形就尤其明显。
  •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 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些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 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和感觉宁静 —— 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 —— 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觅到;
  • 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成为自己;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 他们由于自己没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别无选择,只能把优秀的人们拉到自己的水平。
  • 丰富的阅历使我们不再对他人抱有太高的期待,因为总的说来,他人并不都是些经我们加深了解以后就会取得我们的好感和赞许的人。
  • 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质太过平庸的人才会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时期那样对世俗人群乐此不疲。
  • 因此,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
  •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 我们在实施某一计划时,应该先把这一计划深思熟虑一番;尽管每一个细节都已详细考虑完毕,我们仍然需要为人类知识的有限和不足留下余地。因为总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可能考虑到的或者无法预知的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就会打乱我们的全盘计划。
  • “为马备好了鞍子,就让它出发吧!”
  • 因为命运论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 相反,想象只会带来扰乱我们情绪的清晰图像,徒增我们的痛苦,而不会有任何好处。
  • 在恰当的时间里为某件事情操心、担忧或快乐,其他事情则不予考虑。
  • 因为在这种人的整个一生中,他们都怀有一种很高层次的兴趣,这种兴趣使他们的生活平添一种他人的生活所缺乏的风味。
  • 因此原因,他们过着双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又是置身舞台的演员。

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 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那就要记住这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
  •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 所以,喝酒是给一个聚会团体引入普遍一致情绪的惯常手段。甚至喝茶和咖啡都能达到这一相同目的。
  • “取悦我们所必需的思想深度刚好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
  • 占星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证明,说明人的这种可鄙的一切围绕着自己的自我。一切从自我出发的特性。因为这种一切从自我出发,人们把每样事物都跟自己扯上关系,从每种思想见解都径直联想到自己。占星术就是把天体的运行与人的悲惨自我拉上关系,并且把天空中星体与尘世间的俗事、丑行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其实古而有之(例如,参看斯托拜阿斯的著作)。
  • 但是总的说来,就像我很早说过的,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 伏尔泰说过:“所有的战争,不过就是抢掠而已。” 德国人应该记住这一点。
  • 要达到所有这些目的,除了刻苦练习,别无他途。
  • 证实了拿破仑皇帝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非天然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
  • 圣经的福音书关于 “只见别人眼中刺,不见自己眼中梁”
  •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 所以,格拉西安的话说得相当正确:“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
  • “我们应该认识到:愚人对智者的反感百倍于智者对愚人的反感。”
  • 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

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

  • 泰伦斯说过:人生就像一盘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 人生就像一盘棋局,我们计划好了一套走法,但实施这一套计划的条件却是由棋局中的对弈者 —— 亦即生活中的运气 —— 的意愿所决定。通常,我们对自己的计划要做出大幅度的调整修正,这样,在计划实施的时候,原来的计划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
  •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所以,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那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 最危险和可怕的是人的狡猾,而不是人的暴怒。确实,人的头脑是比狮子的利爪还要厉害的武器。
  • 就算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只要它的结局仍然悬而未决,只要还存在得到一个更好结局的可能,那我们就不要胆怯、犹豫,而应该努力抗争,正如我们只要还看到一小片蓝色的天空,我们就不应对天气感到绝望一样。的确,我们应该这样说:“就算世界倒塌了下来,一片的废墟也不会改变他的脸色。”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 没有哪一位教育家可以把一个天生的蠢人培养成一个有头脑的人,永远不!
  • 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
  • 因为我们对这生活的回忆不多,所以我们就觉得这段生活短暂了。
  • 人们还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生前 40 年提供了正文,而随后 30 年则提供了对这正文的注释。
  • 人的性欲衰退以后,生命的真正内核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一副生命的躯壳。
  • 正如上面所说的,通过经验、认识、实践和反思,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精确的见解。他们的判断力更加敏锐,事物相互间的连接变得更加清晰;对事情人们有了越发全面的总体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