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音频链接

当淘宝的“女神节”广告里大眼肤白没有毛孔的女星广告闪耀在每一个屏幕;当“女人不要太拼命工作,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劝诫灌满耳朵;当新一代女孩沦为时尚品牌的奴隶,彼此鄙视和审视;当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矛盾地互相打量;当自媒体用“买买买我骄傲”这种看似女权其实是诱惑消费的口号消解你的警惕……这背后都有父权资本主义的逻辑和运作。父权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值得了解的词。在西方,它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它的壮大不过40年。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在70年代末正式失效,它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替代物,虽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它的确影响着每一个女性的行为、想象、价值判断和自我期待。从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约束里走出来,很多女性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父权资本主义的枷锁,也通过这些影响间接约束着她们的伴侣,让每一点想象和行为的自由都被剥夺。而新一代的女性,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父权资本主义的自由,很多人都无法想象这种自由的美好。孟冰纯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媒体与传播系副主任,我们和她一起,从70年代的成长经验到今天的观察,追溯和比较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父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个人体会,看看体制、技术、市场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怎么可以去从中获得摆脱枷锁的思考工具。

不完全摘记(有出入)

  • (我以前)在中国的大学里学到的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高度庸俗化的教条、没有思辨的东西、不讲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发展。
  • (在美国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分析起来非常有战斗力。在资本主义的最发达腹地,反倒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进行得最彻底。(笑)
  • 父权资本主义的定义:父权制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权力结构相互依赖、强化、助长所形成的体系。
  • 资本主义的体系的维系、延续,跟劳动力的再生产、分工体系有关,这自然要牵涉到家庭,以及管理、规训女性的生育。女性作为带孩子和家务的劳动力,是没有薪资的……她们不被资本主义认可,女性的经济话语权不够。
  • 资本主义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的能力很强。
  • 以前家里只有一个人工作,可以养活一家人。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变化,工资、福利降低,女性需要出去工作,但是没有相应的措施以及“女人出去工作,男人承担家务”意识形态的转变。女人的工作受到限制和雇主歧视,并且工作完还是得照顾家庭孩子。
  • 中国的情况更复杂一点,除了父权资本主义外,还有封建残余,时常沉渣泛起,以“回归儒家”、“传统文化”为幌子。
  • 因为社会主义福利体系已经解体,在以前,食堂和托儿所分担了女性的一部分家务劳动。
  • 中国的城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像是农村女性进城打工,有”解放“的感觉,她们终于有机会挣脱农村的封建父权压迫。
  • 在农村,女性也干很多的活,例如一个人要洗七八个人的衣服,喂猪、下田等等,她们的承担的劳动力不比男人少。那些女性进城打工之后,首先是经济独立,其次是远离了家乡、人际关系的压迫。
  • 城里家庭倾尽资源,投资孩子的教育。由于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压迫感要少一些,不会被说“你哥比你有出息”之类的话,而农村的女性往往被迫牺牲,自己不上学,让哥哥或弟弟上学。
  • 中国的阶层分化问题:我做过一次对上层和下层妈妈的访谈,她们对于孩子的未来设想完全不一样。上层中产阶级的妈妈,孩子基本都是上的国际学校,从没想过要在在国内读大学,眼光都是向国际精英看齐的;而下层阶级的——例如那些在餐馆打工的妈妈,孩子很多是给家里老人带的,尽管她们知道老人带孩子不太好,小孩一放学就给玩手机。她们希望小孩将来做诸如老师、医生等稳定的工作。与此同时,上层阶级的妈妈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比如做志愿者,感觉像是贵族对平民的一点点怜悯吧,这种关系被内化了……这些活动经历也是去国外申请学校的资本。
  • 女性不仅认为自己要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同时还对自己的外貌有所要求,得保持年轻美丽,否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而那些底层的女性,为了生计而奔波,往往有不止一份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刷微信、看育儿公众号。
  • 男性背叛/出轨,会先谴责女人“没有女人味儿了”。
  • 女性对自己体重、外貌的焦虑,在同性之间构成了压迫,而男性之间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 消费主义在进一步煽动这种焦虑,关于女性的这一套说辞,背后其实是阴险的。女神节中的“女神形象”,是一个统一的直男心目中的美女,当下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告诉女性作为一个“女神”应该是怎么样的,要用服装、化妆、言行来伪装自己,不能过于表露内心想法,不跟男人去争抢。
  • 消费主义和商品化的问题,首先是资本主义的问题。
  • 父权的结构先于资本主义体系,父权体系本身也可以跟其他的生产方式结合,同样地,资本主义也可以挪用女权的话语。
  • 消费不足会产生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有过度生产的趋势。因而,他们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鼓励消费,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挪用话语——以消费赋予女性权力。
  • 大家在用“购买”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身份、地位,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就会被排斥、鄙视。
  • 资本主义的帮凶:消费,它达成权力确认,进一步造成阶级、阶层分化。谁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消费?女性通过消费来强化自己的身份:有性魅力,是好母亲。
  • 女的期待男性伴侣提供钱,这是“女利主义”,她们要包包、钻戒、打钱。这是接受、认可现有体系所产生的压迫,而不质疑、不撼动现有体系,这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
  • 女权是个很大的框架,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女权主义的目标不仅仅是女性的解放,相应的也有男性的解放。男性可以从性别期待中解放出来,不用非得做一个有钱的老公,也能一样地获得爱与尊重。为什么男的非要有事业心不可?
  • 北欧国家有相对的政策,男女双方都有产假,意思就是孩子一出生,养育工作就应该是分担的,爸爸带孩子不会被嘲笑。中国目前极度没有保障,你找工作的时候必须证明自己不会很快怀孕,这跟中国经济市场化、国企私有化相关,雇主也在肆无忌惮地歧视女性。
  • 女性怀孕、哺乳对工作会造成影响,但企业主不愿意承担损失。
  • 中国政权具有根深蒂固的父权性质,即使当时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但如果你看一些社会主义时期的妇联、妇女干部遇到的困难,就会知道这个政权从未承认过独立合法性的女性议程。因为他们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了,不是主要矛盾了,女性问题已经解决了。建国后,高层领导人不止一次认为妇联可以废除,所以产假之类的问题不可能拿到台面上来讨论。
  • 媒介与平台是否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或能促进社会进步?其实都很有限,但积极的东西还是有的。
  • 新媒体让女性多了一个发声的渠道,有些讨论也比较深入,例如Me Too引发的公共讨论,有年轻一代的出色女性,深度地、系统地与男权话语进行战斗。
  • 尽管有机会让大家聚集起来,但关于是否真正能够改变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毕竟打破小圈子比较难。
  • Me Too话题的高峰期涉及名人(朱军等),微信关注度很高,但人们只是看热闹。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每天都有新热点,能否深入就性骚扰背后的权力关系进行讨论呢?
  • 信息发布的便利,也给了那些反动的、厌女的人机会。话语的反弹在西方也是如此,女权主义者常会受到人身威胁和恶毒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