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经历

我的初中英语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现在回想起来,它还是挺不错的一套教材,除了课文质量好以外,还具有人物故事连续完整、绘画生动形象、设计风格统一等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也明白了老师在闲聊瞎扯式的 “话题引入” 后,就会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哪儿是词组、哪儿是句型、哪儿是考点…… 一节课下来,课文就被我的笔记填充得密密麻麻,而后我们就被要求艰苦地抄写、背诵、记忆了。

词组要背,句型要背,课文更要背。讲台两侧,我们时常排着队背课文,等老师刷地一下写上或大或小的 “背” 字,再拿起书走回座位。关于背课文,我在当时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先跟着录音读一遍,再手抄一遍,最后再自己读一遍,如此三遍下来,第二天我准能流利地背诵课文。可惜的是,我到初三的时候才注意到要 “模仿” 课文的录音,也就是爆破、轻重、连读、升降、吞音等等。初二的时候,我被老师带着参加阅读竞赛、写作竞赛,时常是提前完成英语作业,而后去走廊尽头的空教室里自习。初中三年,我是在高强度的应试教育训练下度过的,这也为我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

高中继续学英语,感觉并不那么费力气,有些时候一篇完形填空只消五,六分钟,错误不超过四个。每逢英语考试,一个小时差不多都能做完,又懒得检查,不能提前交卷,便在悄悄带入考场的草稿纸上挥洒自己的思想点滴,因此才有现在的《考中杂感》系列。说起来,我和高中英语老师当年一样,都是英语课上就把当天的英语作业写完的。然而每次考试我总是和那些 “扣分是个位数的” 同学差一截,也许那就是我的 “瓶颈” 吧,我在初中时就已经隐约感受到了这一点,自己既不属于成绩顶尖的优等生,也不属于成绩低下的劣等生,纵使尽力,也仍旧有差距,好在目前我的竞争对手只剩下我自己了。前几日,做了一套六级真题的一部分(除去听力、作文和翻译),只错了两个空,用时 26 分钟。

稍微思考一下,我发现我的小学和初中英语都是美式英语,高中却是英式英语,如果你问现在的我想要选择哪一种,当然是美式。可是即将来临的六级考试听力是英音,我听着不太舒服。于是,我买了一本《剑桥国际英语语音教程》(美音版),准备有空的时候学习,试听了一下配套的录音,我顿时感到心安了许多。另外,当前我的英语学习材料是:扇贝的托福单词(算起来这是我第四次背托福单词了,所以每天的 50 个词里,有 60-70% 是认识的)、剑桥 “英语在用” 系列之 Eng­lish Gram­mar in Use(中级)、钱歌川《翻译的技巧》。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不外乎是听、说、读、写,我按此分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日语的经历写在这篇日文随笔里)

听:义务教育英语课本的配套录音、中考与高考的英语听力、韦博国际英语的电子课件听力训练、CNN 10 的部分片段(坚持了 20 天)、《托福考试听力特训》、Lis­ten To This(高级)(听了一半,弃坑)、NPR 的 All Things Con­sid­ered 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英语视频。

说:我和初中同学的英文对话、韦博国际英语的外教们(都非常能唠嗑)、我在日本遇到的三个以色列阿姨、Lingbe 上连线成功的各国友人、大学的美国外教阿姨(我当了一个学期的课代表)。

读:初中到现在(大一)所有的英语课本和阅读理解、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感兴趣的英语文章、Thinker's Guide to Fallacies: The Art of Mental Trickery、On Writ­ing Well、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从《经济学人》(在这个网站可以搜索并下载)里选的几篇文章。

写:初中到现在(大一)所有的英语考试的写作,《新东方剑桥 IELTS 雅思 9 分写作》的部分练习、自己写的 1 篇英文随笔。

推荐与点评

这里仅针对我使用过的学习材料或平台作出个人的主观评价。

  • 百词斩:如果你是第一次用app背单词,我会推荐它,个人感觉比较简单,但遗忘率也挺高。用它背完一本词书后,建议换用其他app继续背相同的词书。
  • 扇贝单词:目前我在用的背词app,效果不错,我每天背50个,但要复习的单词是150个,大概要15-25分钟。
  • Lingbe:一个跟世界上随机的人匹配,进行语音聊天的app。可以自己选择聊天的语言,包括中英日。我在其刚刚推出时使用过一段时间,感觉碰到印度人的概率极高……有的时候对方一接起来就挂了,总之,要跟人顺利聊上天,还得碰运气。(聊天之后大多都加了Facebook好友)
  • 韦博国际英语:一个现在差不多气数已尽的英语培训机构。(破产、倒闭、拖欠工资……)不可相信它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真要按广告上的说法,我早就是专八水平了。当时我去入学测试,一共12级,我在第10级,于是我往后读了两级,就毕业了。在这里,小班课和大课并存,我是全外教授课,初级的人还会有中教给ta讲语法。时间安排比较灵活,跟外国人聊天挺有意思的,但是做课件(即DynEd多媒体学习系统,相当于预习)也有些辛苦,主要是跟读录音,刷进度(要达标才能上对应的外教课)。当然也有外教不上课,吹水55分钟,最后5分钟稍微讲一点讲义上的东西然后下课的情况。总之,我读完出来也没啥特别的感觉,英语学习路漫漫啊……
  • 《剑桥国际英语语音教程》:学习英语发音的教材,可以用这个打发音基础,有英音美音可选。
  • 《托福考试听力特训》:韩国人编撰的托福模拟听力习题集,一共6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3篇对话(dialog)和3篇讲座(lecture),每篇听力都附有全文听写填空题,你可以先听一遍录音,只做题,再多听几遍录音,填上空,最后对照原文和翻译,把不会的部分都整理出来。这本书一半是题目,一半是答案,我建议用美工刀把书劈开使用。配套录音清晰,发音也纯正,适合跟读模仿,认真练完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 English Grammar in Use:剑桥出版社的教材,涵盖初中高级的语法、词汇等,配套电子书有例句朗读和答案校对功能,在iPad上用很方便,建议买全彩印刷英文原版的(就是两百多块有点贵),我计划继续学完高级语法和高级词汇两本。
  • Listen To This:北外出版社的英语听力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中级可用于备考雅思、托福,但我听的是高级,内容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访谈等,里根总统、黎巴嫩的贝鲁特、中东、制裁都是常客。在可可英语上有对应的录音及中英文本。
  • CNN 10:美国CNN(Cable News Network)的新闻节目,前身是CNN Student News,每次10分钟,可以做听写训练。我的建议是在YouTube上看视频,听写后对照官网给出的字幕文本
  • All Things Considered:美国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新闻播客栏目,每天更新,每条平均3-5分钟,大多是有文本的,切记听之前要确认有文本,不然你就不知道哪里听错了。精听或泛听皆可。
  • 《经济学人》:文风可谓“理客中”,不像某些总爱抹黑中国的西方媒体那样讨厌。可以找喜欢的文章精读,摘抄词汇句型。注意,文章的写法是英式英语,举例来说,我习惯写成z的地方,作者写的都是s,像是realise、organise什么的。
  • On Writing Well:中文名《写作宝典》,作者William Zinsser写作文体涉猎广泛,包括采访、旅记、自传、科技、职业、体育、批评、专栏等等,在书中给出中肯的建议和细心的指导,原则中提到写作的两个要点humanity与warmth,以及“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铭记在心。
  • 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绰号“小绿书”,对英语词汇追根溯源,以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根词缀来解析英语单词,可以让你认识并理解英文单词的“偏旁部首”,还附有医学专题、神话专题、拉丁语专题词汇。我在高三时忙里偷闲刷了3遍,收获颇丰。
  • 《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国内首次问世的关于英语词根的学术专著,学完“小绿书”可以继续学这本。全书分三个部分,以美工刀劈开使用亦可。
  • 《翻译的技巧》:作者钱歌川(1903-1990)是民国时期的英国文学研究者、作家、教师。这本书是他70岁时出版的浓缩学识精华之作。全书分为三编,循序渐进,其中的第二编,作为常用语法的参考是很不错的,不过有些表达过于老旧,学习时应当注意甄别。
  • 欧路词典:我特地花156CNY(手机和电脑端)购买的词典,实际上它主要是个外壳,你要往里填充优质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知乎专栏文章《欧路词典打磨指南》
  • 《雅思9分写作》:用于学习范文写法、摘抄词组和句型,是不错的一本应试写作书。
  • 《摩登家庭》:时而令我大笑,时而令我感动的伪纪录片形式美剧。强烈推荐!已完结,一共11季,目前我在看第8季,并摘录其中的词汇。

思考与杂谈

我国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针对学习外语提出的三条意见:

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 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的比重。 第三,不要妄想捷径,外语中没有“御道”。

我对此十分赞同,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可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认为勤奋与坚持是最重要的,最好还拥有热情和坚定的意志,以确保学习的动力。如果你要长途旅行、攀登高山,没有充足的热情和意志,也很难抵达终点。那么,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呢?单纯把语言当作工具的话,文化产业对语言学习的推动功不可没,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可以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例如南京大学的张竹明教授,就精通古希腊语,才能成为古希腊罗马文化专家及翻译家。语言是动态的、变化的,近年来网络用语的盛行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怪不得季先生还说:“今天在大学或中学教外语的老师,最好是每隔五年就出国进修半年,这样才不至为时代抛在后面。”

对于某些人来说,在教科书上学到的语言是一回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又是另一回事。我的看法是,通过学习优秀的教材,你可以在脑中建构语法的骨架,而后接触到新的词汇或表达时,就能很快地吸收并为自己所用。也有人说,把人丢到水里,在自行挣扎的过程中就能学会游泳,学习语言同理。诚然,高一时,英语老师给我们放过那个著名的 TED 演讲视频《如何在六个月内学会一门外语》,但我依然认为在基础准备部分,教材是不可或缺的。以 “十国语言” 为卖点的日本人秋山燿平则认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时,要先掌握那些 “最需要的部分”,这些部分只要反思自己的母语即可得出,然而我认为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对 “重要” 的定义有所偏差。

最后,我想谈谈语言与哲学的问题。著名的日本思想家丸山真男在《日本的思想》中考察了儒家文化「である」(是)与西方文化「する」(做)的区别,一般的评论认为他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而提及黑格尔,自然要数他的 “辩证法” 最为有名,其实,深究英语里的 “be 动词”,是可以捕捉到些许这种思想的影子的,在此就不展开论述了,可以参考邓晓芒的《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学习语言的人很多,但是研究语言的人并不多,读陈嘉映写的《简明语言哲学》时,我感觉自己触碰到了语言的边界。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那里,出现了能指(sig­ni­fied)与所指(sig­ni­fier)两个概念,这对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从拉康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主体获得他者认可的工具,语言构成了关于交换的社会法则…… 你可曾想过,或许不是你在言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言说你呢?而现代的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 “转换 - 生成语法” 重新塑造了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此后的语言哲学发展又会如何呢?

踌躇良久,想不出用什么来收尾,恰好听完了一首歌,就把它的结尾放上来吧。

「鳥居之祓」
神の在座鳥居に伊礼ば 此身より 日月の宮と 安らげくす
鸟居之内为神境,日月宫阙护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