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的說起來,教育就是使人脫離野蠻到文明狀態,這樣的教育普及了,整個社會文明程度就提高。有些人學歷很高,但行為野蠻,品味低俗,這是基礎教育的失敗,其結果是高等教育大普及,而全社會文明程度退化。我開頭借用顧炎武的「天下興亡」的責任,就是指這個以甚麼精神育人的責任。
  • 任何一個社會,腐化現象總是免不了的,權力、財富都足以導致腐化。我們常有印象,西方國家「醜聞」不斷,其實有「聞」就有希望,因為「醜事」是免不了的,怕的是沒有醜聞。我想是不是可以有這樣一個公式:社會自我調節程度 = 醜聞 / 醜事 × 時間係數。也就是社會黑暗面被揭露出來的比例越高,社會越有希望。還要加一個在一定單位時間內的條件。五十年一百年之後再曝光就是另一回事,只能起歷史借鑒作用了。這就是輿論監督作用,可以叫作社會的淨化劑。
  • 以古文寫今事到這個水平,前或有人,後無來者是肯定的。這是馮先生自己最得意之作,也濃縮了那一代學人的學養、在強權面前的堅守,以及對這片土地的刻骨銘心的愛。
  • 門框上面密密麻麻佈滿頭像,卻是以官位排列,頂上面赫然幾幅大頭像是當時位居高位的大官,我想找過去的校長和幾位名師的像需要耐心搜尋,直到最下面才發現,擠在一堆,小到幾乎難以辨認。
  • 一名罔顧基本事實,口出狂言,為國人所不齒,為天下笑的教授,偏偏不久之後就被授以學校最高榮譽的「資深教授」;而以品德、學問享譽士林的名師始而遭受各種壓制,卒至被粗暴剝奪教學權利。是非黑白顛倒如此鮮明。嗚呼我的母校!
  • 然而,百年樹人,每年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特別是名校出身,「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棟樑」,而今而後,將是何等樣的「社會精英」左右我偉大的中華民族前途?
  • 也就是說,不讓少數人壟斷文化,欺騙多數人,我怎麼說,你就得聽。當然宗教革命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但使得一般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途徑去接近信仰的真諦,開始用自己的大腦想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 有兩種辦法可以壓制人的思想:一是不斷宣傳一種觀念,從小就灌輸,使他生來就只知道這是天經地義,不能接觸其他,因而也不知道還有其他思想。另一種情況是沒辦法強迫人怎樣想,就壓制他不許說出來,這就是以言獲罪。這就涉及表達的自由。思想是別人拿不走的,如果表達有自由,就可以傳播了。一個人不能老是自言自語,需要跟人交流,希望更多人聽到他的想法。人有了文化,就要寫作,發表出來給別人看,於是就有新聞、出版自由。光說還不行,思想相同的人需要在一起做一點事情。就開始有了結社。
  • 實際上宣揚禁慾的這些人私生活是非常亂。歐洲有些國家,經常看到有些豪宅,據說是當年某某主教金屋藏嬌的地方。
  • 承認船堅炮利要發展工業,這是比較好辦的。但要承認政治制度比我們先進,就要經歷非常痛苦的過程了。
  • 最早開始覺悟的人常常是不幸的。
  • 「民智不開,何以共和為?」大家都很愚昧的情況下,搞一個共和制度,是行不通的。
  • 過去中國人認為不可一日無君,無論如何改朝換代也是要一個皇帝的。從辛亥革命開始,覺得皇帝是可以不要的,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推選一個領導或政府。這是很大轉變,這也是從啟蒙來的。
  • 你愛的是這個 nation ,你希望民族不沉淪,希望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希望人民聰明起來,不要一直蒙昧。至於是哪個朝廷,顧炎武就說了我不為你負責,那是肉食者謀之。愚忠和真正的愛國的區別就在這裏。所以這也是啟蒙和愛國的關係。
  • 後來阿登納(Konrad Adenauer)在回憶錄裏說,德國人之所以曾經一度受法西斯的蒙蔽,追隨希特拉,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德國人缺少個人主義,就是個人獨立思考、維護個人的基本自由權利的意識不夠,而被所謂的國家至上、大日爾曼民族主義所壓倒。說白了就是缺少啟蒙。
  • 我曾說過兩句話,現在也一直在流傳。一是說清華大學「聚天下英才而摧毀之」。二是「如果當前教育狀況不變,中國人種會退化」。
  • 到了百周年校慶,就完全變味,在人大會堂活動,完全是官方活動,不在校園,按級別講話。清華是我的母校,我有很深的感情,但變成這樣,我特別生氣。那麼,學生無論有多優秀,在這樣的氛圍下,他的價值觀、世界觀、是非觀會如何?是非常值得憂慮的,所謂天下興亡,指的就是這個精神取向,要往哪個方向走?
  • 學校有本事,應該把差生培養成優秀學生,那才是教育的宗旨。搶現成的算甚麼本事?
  • 所以我認為假如再不改變方向的話,人種就會退化。一代不如一代,原來的學生變成老師,慢慢的,前人所堅持的教育理念就失去了。我說的是「將要退化」,但有教育界的人告訴我,其實已經退化了。
  • 我也曾在1949年之後,經歷各種思想改造和政治運動,有過迷失、狂熱和迷信。只是在環境改變、迷霧散去後,自己可以有些思考的時候,還有一個精神家園可以回去。這個家園來自哪裏?還是從中小學時塑造的。也就是塗上了人格的底色,是甚麼東西呢?是很平常的東西,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和西學東漸以後的自由民主博愛融合的人格教育。
  • 比如教師節給老師送點禮物表示感恩和尊重。現在送禮也變味。過去是小孩子親自製作一樣作品表心意,現在是需要有含金量。小孩子過生日也開始越來越奢侈,這跟我過去上學時的風氣非常不一樣。過去我上的學校達官貴人的子弟很多,他們在學外的生活也許也很奢華,但是在學校不能特殊,老師也不管你家長是誰。誰也不敢在學校炫富,這是要遭恥笑的。
  • 現在為人父母的觀念,認為甚麼事都是可以用錢擺平的。
  • 對於暴力,沒有一種強烈的反感。這是幾十年「鬥爭哲學」養成的。
  • 好奇心:我自己的經驗,吸收的知識絕大多數不是課堂教科書,而是憑興趣讀的課外書。即使後來大學寫論文或做學術研究,課題本身是選自己感興趣的。首先要培養興趣,聽說有甚麼事情就特別想知道,然後找書、找資料、問人,一路像開花一樣蔓延開去。知識面是從小到大,蔓延來的。
  • 我現在特別怕人問我,看哪本書對我影響最大。我真是講不出來,就像問我吃甚麼東西長這麼大的。
  • 現在有一種說法,女孩子要富養?這是反其道而行之。讓女孩習慣物質享受,不用艱苦奮鬥,嫁一個有錢人,會享受生活,熟悉名牌等等。這是一種奇怪的旨趣。
  • 我小時候的女學生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Marie Curie)。在中學高三時,有幾個同學年齡比較大,個別的同學家長讓她結婚,我記得跟同學去她家,她丈夫家裏很有錢,我們絕對不羡慕,而是覺得她真可憐。那時候的女學生,一般不羡慕老大嫁做商人婦。然而現在卻流行甚麼「學得好、做得好,不如嫁得好」,這些觀念是最近幾十年的大倒退。我特別強烈感覺到在城市受過教育的人群中婦女觀倒退了一百年。
  • 說穿了,歷史著作的最高目標就是如何使皇朝能夠千秋萬代永存下去。為達鞏固統治的目的,其中有一條就是得民心。所以得民心是手段,不是目的。就是說民眾的需求和他們的福祉,是必須要顧及的,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能不顧及,但這是手段,目標是為了維持王朝。就像唐太宗那句膾炙人口的話: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民是水,舟是皇權。
  • 歷史發展是以生產力、思想的進步和制度的改變為主線。因此,我們在學歐洲的歷史時,總是要學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革命、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甚麼時候有了蒸汽機之類。既跨越王朝,也跨越國界。
  • 中國由於皇權制度歷史悠久,「祖輩打江山,子孫坐江山、保江山」的觀念根深蒂固,而對現代民主、共和制的認識歷史較短、遠未深入普及,卻又經歷了以人民的名義行高度集權的歷史。現在要把觀念扭轉到以「民」為目的,政權為手段,十分困難,況且涉及如此巨大而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但是中華民族畢竟是要匯入人類文明滾滾向前的洪流。歷史,不論是本國的還是他國的,已不是只寫給君主看,而是面向大眾的。
  • 誠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這個世界每一個毛孔中都帶着血污,那麼,言論自由就是其淨化劑。可以說資本主義從誕生起就伴隨着對它的批判而成長。
  • 治史者對後世有一份責任心,對真相心存敬畏,不敢胡編亂造。
  • 自古以來在兩性關係上對雙方的要求從來是不平等的,現在這種觀念陰魂不散,不僅存在於小市民的落後觀念中,竟然在主流媒體上加以宣揚。
  • 五四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身受傳統文化的浸淫,有很深的舊文化底蘊的飽學之士,決非盲目的批判和揚棄。在這個高度上,他們對外來文化就有判斷力,知道如何取其精華。
  • 如果尊重客觀事實的話,應該承認,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化並沒有斷裂,而且無論是在道德倫理上還是在各個領域的建設中都有中西優勢互補的成果。我國現代教育文化、新聞、出版、實業,包括前幾年舉行百年校慶的許多著名中學和名牌大學,都奠基於那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