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们的脑子都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话弄糊涂了,所以很难警醒,除非这种打骂到了真正变态的级别。
  • 由此可以说,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转。
  • 但孙正雯父母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了,他们还停留在婴儿程度,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女儿当人看,而将女儿纯粹地当作了一个“客体”,通俗的说法,即一个物,哲学一点的说法,即,“满足自己欲望与目的的一个对象或工具。
  • 听话哲学,有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渐被扼杀。 也有其合理之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
  • 读完这篇文章,忍不住感慨:秦统一,是中国式噩梦的重要开始。
  • 儒家经典极少论述,父母们该如何修炼自己慈爱孩子的能力,而是长篇累牍地不断讲述,孩子们该如何去听父母的话。
  • 阉人阉割了性欲。圣人阉割了物欲。但他们都有权力欲。这是我们文明的一体两面。
  • 弗洛伊德则称,性欲与攻击欲,是人类的两大动力。温尼科特则说,欲望,即活力。 我们伪装得没有欲望,伪装得如此成功,以至于也缺少了活力。
  • 孩子之所以构建假自我,是因孩子发现,他除非能敏锐地捕捉到妈妈的感受和想法,去满足妈妈的情绪,否则妈妈不会关注他。
  • 孝道,其实是对爱绝望的孩子们的一种防御。本来就没获得什么母爱,但却说“父母怎么做都是爱”。
  • 现实中也如此,中国父母们,一直以来,很少有关于如何做父母的有益教诲,而关于如何孝顺父母的愚蠢教诲,则数不胜数。
  • 这也是婴儿或巨婴的特点,我要的就是为所欲为,一切都顺着我。我的意志就是对的,我的自恋,胜过真理。我的意志,就是真理!所以,可以说,我们烦琐但并不宏大的孝道文化,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了捍卫巨婴父母们的全能自恋。
  • 所以,所谓孝道文化,其实就是要将祖先的意志传递下去,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仅此而已。
  • 因为我们信仰的就是祖先大过一切,父母胜过真理。这的确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信仰来,所以我们的整个文化,主要就是在世俗里打滚。
  • 但在古代,依照孟子他老人家的道理,父母如果和你断绝了关系,你连人都不算了。这就意味着,父母如果不认可你,你的社会身份也一并被剥夺了,都不是人了。
  • 那句变态的话,就是民间说法的孔圣版吧——父母给了你身体,你就欠父母的恩情,怎么还都还不清。这句话像是在说,作为孩子,你的身体不是你的,是父母的,父母可以处置你的身体,而你不能。
  •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我就想,也许,《二十四孝》的本意,就是希望孩子将父母当婴儿养吧。
  • 《二十四孝》由元代的郭居敬编录,而故事主要取材于西汉刘向撰写的《孝子传》。这24个故事,14个是孝母的,5个是孝父母的,5个是孝父亲的。这个数据也支持了一直以来的直观判断:孝道,主要是孝母的。
  • 如我所说,中国人际交往的秘诀,其实就是,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如果你是一个“二十四孝男人”,那么不难追到中国女人;如果是一个“二十四孝”下属,不难讨好到领导……
  • 在我看来,面子文化和孝道文化,都有同一种逻辑:我怎么对你都是为了你好,我不必了解你、尊重你,我完全从自己出发随意对你,但你必须承认,我是为了你好。
  • 这种文化的设计,是为了给爱无能的人开脱,也是为了给强势的人开脱,最终造就的是野蛮、荒凉和粗糙,而无正义与真理可言。
  • 可以说,严重、脆弱而病态的自恋,是国人头号心理特征,其实研究中国人国民性的研究者,都将面子心理视为国人头号特征。面子心理,即自恋。你不能伤我面子,意思是,你要保证我这一点——我永远都是对的。
  • 因为,过分的孝行,既反智商,也反情感。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不可能接受它,必须关闭掉你的心智才能接受它。
  • 因为,过分的孝行,譬如二十四孝,就如同一坨屎,但即便现代中国,又有多少地方,在堂而皇之地宣传二十四孝,公然将郭巨埋儿这种恐怖故事,当美德来宣传?又有多少人,在奉行愚孝?
  • 一首歌叫《死了都要爱》,而中国家庭则常常是,死了也得听我的。
  • 并且,我给你吃的,你要欢快地接受,还要在身体上展现出来——变胖,这样我才觉得,我爱的意志,通过你的吃相和胖,传递了过去,被你接受,并得以证明。于是,我不仅感觉到爱传出去了,还感觉自己的意志在你身上得以展现——这即权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