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知道,一如爱,人愈在乎,便愈容易受伤。许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为了不受伤,宁愿不在乎。因为不在乎,所有事情遂无可无不可,遂变得轻飘飘无重量。 问题是,什么都不在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吗?不在乎人的存在,不在乎生的尊严,不在乎社会是否公正,不在乎爱,这样的生活还剩下什么?!在乎,是善待自己、关心世界的起点。
  • 所以啊,大人继续说,千万不要骂我们是什么“怪兽家长”,也不要以为我们存心折磨你,更不要嘲讽我们不懂教育。我们很清楚不让你自由率性地做梦,你会不快乐,你的一些天赋会被埋没,但这一切算起来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太了解成年人在玩怎样的游戏。你要玩好这个游戏,就必须及早放弃梦想,好好装备自己,令自己成为竞技场中的强者和胜者。这种放弃,有点无奈,有点不得已,但作为负责任的大人,我们必须为你的前途着想。
  • 当我将眼中所见、脑里所思、心内所感用笔画下来时,我是在自由地表达自己。这个自由表达的过程,让我得到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回报。
  • 梦想,在这里折翼; 成长,从这里开始。
  • 小孩会失去童真,失去想象力,失去好奇心,失去对事物那份最亲近最温柔最良善的感悟和热爱,甚至失去快乐。
  • 从那天起,我领悟到,诚实地聆听自己的内心,踏实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真实地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那道风景,是我之所求。
  • 小王子的了不起,是他见尽人生百态,仍然能够保存童心:不市侩、不世故、不算计,率性、善良、好奇,乐于信任人也敢于去驯服人,并对天地万物有一份温柔的感受和温厚的感情。 在此意义上,小王子历尽沧桑,仍然心若赤子。
  • 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朋友(可是只有很少大人会记得这一点)。
  • 要恢复童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它要求我们在明白大人世界的各种游戏后,甚至在跌过痛过后,仍然能够走出来,珍惜小孩子生而具有的那些美好品质。
  • 讽刺的是:你愈成功,便愈容易失去自己,因为既有的规则会将你的个性和初心磨掉。
  • 小王子没有逃离社会或拒绝社会,而是勇敢地走向社会(告别他的小星球,进入社会认识不同的人),并在明白社会世态后,依然保存童心,依然认真地活着,依然愿意真诚地建立各种驯服关系。
  • 现代人要走出孤独疏离之境,就要学会放下过度的欲求,觅回失落已久的童心。
  • 玫瑰其实十分不舍,异常难过,但她没有挽留,因为她知道小王子不快乐,她希望小王子快乐,但她没有能力令小王子快乐,于是只好放手。
  • 因为这是他们的初恋。因为其初,所以情动于衷,所以全情投入,但却也因为其初,所以手足无措,所以茫然无助。小王子很爱玫瑰,玫瑰很爱小王子,但他们却不懂得如何维系这段感情。
  • 一段稳定的关系,不仅需要激情,还需要聆听,需要理解,更需要体谅和分担。
  • 初恋的脆弱,正是因为双方都渴望得到最好的爱,但却不懂得怎样好好去爱。爱,需要学习;受伤、跌倒、挫败,庶几是这个过程必经的一课。
  • 真正的痛,不在分手的一刻,而在领悟之后。一旦领悟,小王子遂意识到自己对玫瑰的责任,并对年少无知带来的伤害生出无尽的歉疚。
  • 彻底投入第一次恋爱并彻底受伤的人,多年后回看,往往会意识到,那是人生真正的分水岭。初恋前和初恋后,是两种不同的心境,也是两个不同的自己。
  • 天上的白云飘过山峦,云影虽不能久留,交会的美好却能长驻心间,直到永远。
  •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跟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还只是一只跟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而已。可是,如果你驯服我的话,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就会是这世上的唯一。我对你来说,就会是这世上的唯一……
  • 狐狸说,小王子啊,你要明白,生命中真正重要之事,并非单从外在的观点去看她有多么与众不同。就算一朵花真的独一无二地存在于世界上,如果她和你没有产生任何联系,没有建立任何感情,她的“唯一”于你又有何意义。
  • 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自我驯服的意思,就是我们将自己的生命视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联系的对象。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聆听自己的内心,爱惜自己的人格,我们慢慢学习认识自己和爱护自己。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了解自己是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时候,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我”,恰恰离我们最远,因为人会自欺、自怜、自卑、自我放逐,甚至自暴自弃。在我们真实的人生,我不一定最懂“我”,也不一定最爱“我”。懂我爱我,也许是学做人最难的一门功课。
  • 即使没有人为我而死,我的生命也不是空的。
  • 因为“我”是所有关系的主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爱自己,让自己活得健康、正直和有爱,我们也就很难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好的关系。
  • 因为人一旦爱,就会在乎;一旦在乎,就会全情投入;一旦投入,就会生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意;情意一深,当关系经受挫折,人就会方寸大乱,会身心交煎,会生出无边无际的怅惘。 是故爱得愈深,受伤的机会愈大。伤害的可能,内在于爱。
  • 如果所有美好终必逝去,如果爱到最后终须受伤,委身于爱,意义何在?
  • 在各种不确定当中,最大的不确定,是生命本身。
  • 没有人会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要远行;但我们知道,我们终要远行。离别既是必然,离别之苦自也是必然。这样的事情,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有一天终也会降临到我们及我们所爱的人身上。“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份寂寥,是所有经历过永别的人都会有的感受。
  • 狐狸继续说:“当然,人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爱。但没有爱的人生,何足以言美好?!是的,你的永别,会令我受伤。但既然伤害内在于爱,我们就要学会好好接受它。在世间,没有认真去爱却又不要受伤这回事。没有伤的爱,不是最好的爱,甚至不是真正的爱。”
  • 狐狸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 我们或可称之为“无我之爱”。在这种爱里,狐狸将自我放到最低最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忘掉自己,而只以所爱的人为念。
  • 是的,愈亲密的关系,人们愈希望达到水乳交融人我不分的境界。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对同一性的向往,其实是以个体的独立和差异为前提。没有个体,就没有个体与个体的联结。 所以,尊重你所爱的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他或她的选择,在最深的意义上,内在于爱。
  • 它不再问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是问自己能为对方做些什么,从而令所爱的人活得更好。
  • 狐狸好像在告诉我们,只要看到所爱的人活得好,它也就能在其中找到活着的意义。
  • 如果用当代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的说法,人的道德发展有三个主要阶段:权威的道德、社群的道德和原则的道德。
  • 在儿童时期,小孩会基于对父母的爱和信任,服从他们发出的道德指令;及后年纪稍长,人们进入各类社群,拥有不同身份,并愿意服从这些社群根据不同角色而界定的各种规则,例如家庭、学校、教会等;最后,当人的道德能力发展成熟,他就会成为能够做独立的道德判断且愿意服从道德原则的人。
  • 如果道德不能给我带来好处,有时候甚至要求我牺牲自己的利益,那么我为什么还要道德?
  • 他在道德文化中成长,价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他的生命。
  • 小王子真正念兹在兹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负责任,而是怎样才能善尽自己的责任,怎样才能活得真诚正直,怎样才能好好驯服他在乎的人。
  • 只要你用心去爱,用心去和你爱的对象建立联系,你就自然生出相应的责任,因而也就愿意接受责任的约束。
  •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很容易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男性应该怎样和女性理当如何的角色定型,并用这种定型来理解自身和评断别人,然后共同加强和巩固这种看性别的方式,再套用到每个特定的男人和女人身上。
  • 性别定型不是某个人的主观喜好,而是社会通过各种复杂运作,例如制度设置、学校教育和大众传播,逐渐形成的某种想象,然后通过这种想象产生出来的某种集体规范。而规范带来的约束力,往往不是通过强制,而是利用各种精妙的潜移默化,令个体在生活中,自然地、不加抗拒地,甚至不加反思地接受和迎合这种性别观的要求。
  • “生为男人,就该这样”,又或“既为女生,自当如此”,是最为常见的表达形式。例如,男子汉就该志在四方,所以小王子的出走是理应如此;至于女子,则应乖乖在家相夫教子,不要有在外面的世界和男人争一片天空的非分之想。
  • 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没有人生下来就该是别人的附庸,又或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活着不是自己由衷认可的人生。
  • 既然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那么两性理应受到公平对待,现实却是即使到了今天,在大部分社会,女性仍然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视和压迫。造成歧视和压迫的一个主因,正是社会加诸女性身上的种种不合理角色。
  •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自愿建立的亲近关系。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成为好朋友,他们就会彼此关心,互相扶持,甚至在有需要时,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帮助对方。
  • 在友谊里面,我们无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却又不要求拥有对方,并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当然,朋友还愿意投入时间去经营彼此的关系,共同经历生命的悲喜起伏。这些一起走过的路留下的印记,使得每段友谊都独一无二且不可取代。
  • 世间并非所有活动都可以任意转为商品。如果我们硬要那样做,那些活动本来的意义就会被破坏,我们也会因此失去通过那些活动来实现美好价值的机会。
  • 当婚姻成为商品,爱情就会变质,因为人们爱的其实是钱而不是人;当教育成为商品,教育就不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而变为一种经济投资,讲求的是成本和回报;当土地成为商品,人们就会只见到楼价,却见不到土地与人的情感依存;当医疗成为商品,医生的天职就会很易由救急扶危变成赚钱至上。
  • 活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难具体而微地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领域正在慢慢被商品逻辑入侵,并令这些领域本来的意义变质,进而改变我们的情感、价值和伦理关系。
  • 商品化并非某个领域的个别现象,而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不断累积并寻求利润极大化的逻辑,是商品化的最大动力。这股力量会一步一步改变我们的社会关系,影响我们看世界看自我的方式,并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
  • 作为个体,面对无坚不摧的金钱逻辑对不同生活领域的“殖民”,我们又是否有勇气在日常中挺直腰板,向金钱至上的体制说不,并捍卫生而为人的尊严?
  • “如果我们假定人就是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合乎人性,那么你就只能以爱交换爱,以信任交换信任。”
  • 作者在这里是想说:迷恋权力,渴望支配别人,并通过支配来肯定自己,是深潜于人心的欲望。这种欲望去到一个极端,就算你不是国王,也可以想象自己是;就算你没有子民,也可以想象宇宙万物皆听命于你。
  • 小王子说得清楚:你拥有一样东西,就要好好善用它,欣赏它,发挥它的长处,让它照亮你的生活。否则,就算给你拥有整个宇宙的五亿多颗星星,所谓的富有,也是毫无意义。
  • 这样的拥有,是一种对等的、互惠的、彼此尊重的、用心关顾的关系,而不是纯粹只取不予的利用。
  • 迷恋权力、妄求虚荣、追逐金钱,相当程度上,是现代人生活的写照。
  • 人是否孤独,并不在于你身边有多少人,而在于你怎样生活。即使活在热闹都市,你的世界熙来攘往,你也一样可以心如孤岛。
  • 在高度商品化、理性化和原子化的现代消费社会,个体越来越难和人建立内在的、亲近的、非工具性的联系。
  • 如果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我们又该如何改革目前的制度和文化,从而令每个个体能够在一个良好而公正的环境中,恢复人的“社会性”(sociability),活出一种彼此联结的社群生活?
  • 那些自以为掌握宇宙真理的大人,那些自以为可以支配一切的暴政,最最害怕的,就是给人选择的自由。 因为他们虚弱。他们心知肚明,人只要有了自由,人就会成长,就会独立,就不再会无条件地服从所谓的“权威”。
  • 真正的选择,选择者必须要有说“不”的自由。他必须能够免受外力的威吓,去做自己想做的决定。
  • 在此意义上,选择和自由,紧密相连:没有信仰自由,人们就没有选择自己宗教的权利;没有思想自由,人们就没有选择相信不同观点的机会;没有职业自由,人们就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 如果所谓的选举,永远只有一个政党的候选人,其他人都不可以参选,那么我们不会说人民有什么真正的选择。如果所谓的婚姻自由,永远只由父母来决定谁人可娶哪人可嫁,那么这样的“自由”毫无意义。
  • 我们同时要明白,当我们选择了一段爱情或一项事业,即意味着我们没有选择另一个人或另一项事业。换言之,打开一道门,同时也是关上其他门。选择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拥有所有可能性,而在于要在诸多可能中选择其一,然后放弃其他。选择,是取,同时也是舍。
  • 国家必须在制度上作出安排,确保个体能够在不同领域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社会必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机会,使得个体能够充分发展他的理性能力和价值能力;最后,政府也应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尽量减低各种不可预期的意外为个体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和代价。
  • 我不能选择自己的信仰,不能选择自己的政治信念和生活方式,甚至不能选择和谁相爱。
  • 没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就失去人的自主性;我们好像在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 我们遂不再是自己人生的作者。
  • 在选择中,我们学会理性比较,学会价值判断,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负起责任,也学会彼此驯服。所以,个体如果没有选择的机会,恐怕也就永远不能成长。
  • 一段真正美好的关系,不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应是互相驯服和彼此尊重。
  • 女性在一个父权主导的社会、同性恋者在一个异性恋霸权的社会、有色人种在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无产者在一个市场拜物教的社会,以至新移民在一个仇视外来人的社会,往往会因为他们的身份,而在不同领域遭受很不公正的对待。
  • 这种不公正不仅损害他们应有的权利,更在最深的意义上伤害他们的尊严和身份认同,因而严重限制他们和其他公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
  • 这些伤害,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是弱势群体得不到国家平等的尊重。我们的制度及由制度而生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没有尊重他们作为自由平等的公民所应享有的受到公正对待的权利。
  • 世界看似很复杂,世人都在忙于追逐权力、虚荣、财富和纸上的知识,却忘记了生命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真诚的爱。
  • 在累积大量经验数据后,瓦尔丁格教授告诉我们,真正使人活得幸福的,原来不是名利、权力和工作成就,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 一个人能否过得幸福,其实和活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之中密切相关。
  • 一个人真的有可能如其所是地理解另一个人吗?人的同理心建于何处,又可以去得多远?
  • 我们自小就活在社会,并与他人发展出或近或远的各种关系。我们在这些人际关系里,建立自我和找到生活的意义。所以,得到你认识的人——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他者”(significant others)——的理解,便十分重要。这些他者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人、挚友和那些我们十分在乎的人。
  •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得不到重要他者的理解,就会很容易变得孤僻、自卑和失去自尊,因而无从肯定生活的价值。
  • 大家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炒股,忙于上网,但却很少忙于去理解别人——即使那些是我们十分亲近的人。
  • 生命经验的差异,不仅使得人们难以互相理解,甚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冲突。宗教战争、种族矛盾、性别歧视等等,有多少不是源于偏见和无知?!
  • 只有我们爱过,才能想象小王子和玫瑰的爱情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爱过,对于爱情一点概念也没有,那么无论他如何努力,恐怕也很难真正理解小王子对玫瑰的感情。
  • 事实上,小王子一直在那里,我们能否理解他,能否接近他,要看我们自己有多少知性和情感上的准备,也要看我们的心有多柔软。
  • 事实上,所有严重的疾病,都很容易将人推向极度孤单的状态,因为它有如一股无可抵挡的黑暗力量,将人排斥出正常的世界。
  • 面对他人的痛苦,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强说或强求自己一定能理解,而是承认自己的无力,然后默默站在亲人和朋友的旁边,让他们知道,无论怎么样,我们在一起,我们共同面对。
  • 如何面对人的归零,是人类恒久的困惑。 宗教和哲学,由此而生。
  • 人生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于我遂是:如何活好余生。 所谓向死而活,就是朝向归零,好好生活。
  • 只要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地活出磊落公正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就有变好的可能。 社会改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而愿意努力本身,已是改变的起点。
  • 人世间所有事物的对照,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及得上生死之别。一边是存在,另一边是虚空;一边是白日,另一边是黑夜;一边是意识,另一边是寂灭;一边是同在,另一边是孤独;一边是所有美好之可能的必要前提,另一边是所有美好之不再的必然结果。
  •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但正是因为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中活好自己的人生,才变得如此迫切和如此重要。认真地活和懒散地活,对当事人来说,最大的分别,就是前者较后者更有机会不枉此生——我们希望活得不枉,因为我们在乎自己。
  • 即使我们死了,世界仍然存在;只要世界仍在,我们为这个世界播下的种子,就会继续生长,甚至有机会繁衍四方。即如此刻我写下的文字,只要还有人在读,还有人受其影响,就不会因为我的消失而消失。
  • 在我看来,他最为关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处境下,人类怎样才能走出孤独,活好自己的人生。
  • 事实上,我的写作就是这样:花好长时间酝酿,草成初稿,改个十多二十回后寄出去,收到读者回应后继续修改,如此往复,直到我觉得可以停下来为止。
  • 我相信,经过努力,一个心灵是可以慢慢趋近另一个心灵的;甚至某些时候,一个读者是可以较作家本人更好地理解书中观点。
  • 月是一样的月,看月的人,却有别样情怀;而情怀,是你的阅读岁月沉淀而成的月色。
  • 你读过的书,不知不觉走进你的生命,铺成你的底蕴,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你的生活,丰富你的情感,并默默引领你前行。